长垣县产业集聚区,以起重装备制造和汽车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总体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含起重工业园区组团和蒲西组团。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围绕起重机械行业数年磨一剑,形成了一批以卫华集团、河南矿山集团、中原圣起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现已建成年产30万台起重机、165万台(套)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5%以上,在全国起重机械行业占据了重要位置。
2010集聚区内全部企业年营业收入为200亿元,从业人员4.9万人,实现税收收入7亿元,入驻生产性企业346家,配套产业经营性商户、门店900多家。产业集聚区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初步显现,载体作用得到发挥,成为该县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出郑州北100多公里,就到了豫北明珠――长垣。这个昔日的“穷县”,今日,却以“北方温州”的名号闻名全国。特色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防腐建筑及防腐材料、饮食文化、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精彩迭出,演绎了一曲“昂扬奋进”的发展旋律。
解读长垣,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这个命题让人感到沉重,非洋洋洒洒百万字而不能尽数。面对长垣,心潮澎湃,不感言而又不能抒激越之志。今日,记者就通过长垣最具影响力的“起重装备制造产业”崛起脉络来勾画长垣成功的奥秘。
穷则思变――全民创业激发民营活力
在长垣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他们依靠艰辛创业,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长垣遍地是企业、遍地是老板的独特现象。
长垣县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区段,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80万,18个乡镇、办事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位于黄河滩区,黄河一泛滥,庄稼颗粒无收。灾民只好远走他乡,四处乞讨。改革开放以前,在长垣广为流传着“春天喝不上糊糊,冬天穿不上棉裤,十里八乡见不着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每逢灾年,长垣人便投亲靠友外出学技谋生。正是因为穷,勤劳的长垣人民背水一战,艰辛创业,才形成了各类产业的雏形,这些“普普通通”的长垣人,平凡之中蕴藏满腔激情,他们创造了“起重工业组团”、“医疗器械组团”还有遍布全国的“长垣饭店”。
扑下身子――潜心服务创造“发展温床”
面对民间迸发的创业激情,县委、县*如何顺势利导,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长垣土地贫瘠,过去百姓生活清苦,再加上长垣又没有国有经济做靠山,所以历届*对群众发展民营经济都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中共长垣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起重园区主任、集聚区常务副主任荆汝大向记者介绍。
长垣县委、县*结合长垣实际,在全省较早就提出了“民营立县、特色兴县”的发展战略,把推进全民创业作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之源,弘扬创业、创新、创优、创富精神,推进全民创业进程,形成了思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良好局面。外界将这种飞速发展的现象,誉为长垣现象,长垣因此也被称为“北方温州”。
与温州模式一样,长垣现象中,民营经济壮大的关键在于*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长垣县民营经济发展之初,长垣县*更多的是“无为而治”。县*有关领导曾八下温州学习“温州模式”,温州市*前期的“无为而治”,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长垣县*影响深刻。
在“无为而治”中,长垣县*更多地是充当了服务的角色,像园丁一样,精心呵护企业的成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企业。
产业集聚――集约效应凸显强劲竞争
经过数年快速发展,长垣诞生的数千家民营企业,散布在该县的多个乡镇,暴露出占地多、用地难、运输不便,生产要素和资源共享度低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2003年,长垣县委、县*开启了长垣起重工业园建设,在发展早期,当地*适时确立了“个体起步、股份推进、突出特色、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从作坊式生产逐步向集约式经营过渡。实施了旨在吸引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和项目的“回归工程”,进一步壮大了本地起重装备制造产业。
在建设过程中,该县以“高起点起步、大手笔规划、大力度运作”和“专业化发展”为指导思想,聘请有关专家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准对接,形成了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具体编制了四项规划:一是现代产业规划。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做大做强起重装备制造、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支撑产业,构建国家级起重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起重机械贸易中心。二是建设目标规划。远期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11平方公里。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于去年5月份纳入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四是聘请国家级研究院编制了集聚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建设“有规模、有形象、有效益、有特色”的集聚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8年过去了,气势磅礴的长垣产业集聚区巨变为一座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城,累计投资17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为生产配套的生活设施,加大了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八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
截至2010年底,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1平方公里,完成道路17纵23横,全长120多公里,建成变电站3座,铺设各类管线约400公里,建成垃圾中转站60个、垃圾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厂1个,完成了污水管道排放建设,达到了“九通一平”和交通干道的绿化、亮化,建成了宾馆、酒店、学校、医院、公园、购物广场等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2010年集聚区内全部企业年营业收入为200亿元,增速为33.3%;其中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到达132亿元,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6%,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从业人员4.9万人,增速26%;实现税收收入7亿元,增速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速33%。已建成具有年产起重机械30万台、起重配件165万台(套)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5%以上,入驻生产性企业346家,配套产业经营性商户、门店900多家。产业集聚区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初步显现,载体作用得到发挥,成为了该县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全国民营科技促进奖”、“国家火炬计划长垣起重机械产业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中国起重机械名城”、“河南省创新型示范集聚区”、“河南科技创新十佳单位”、“新乡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先进单位”、“新乡市对外开放工作先进产业集聚区”等多项荣誉,为集聚区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区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优势凸显助推“产业升级”
早在2005年,在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利工程中,急需起升高度为400米的门式起重机,这个高度是目前世界上门式起重机最高的起升高度,是对全国起重机械行业的考验,谁能完成这个高难度的使命呢?
经过层层选拔,位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卫华集团最终顺利中标,这是长垣集聚区内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一个案例。数年来,长垣起重机械行业坚持自主创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在全国起重机械行业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企业产品源源不断进入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矿山采掘、能源交通、港口物流、汽车及船舶制造等领域。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英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巴西、越南、泰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曼等20多个国家。
这些成就,离不开长垣县委、县*的心血,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持优势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县*制定出台了《中共长垣县委、县*关于实施质量兴县工业强县科技创新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策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聘请国内起重行业知名专家、教授25人组成集聚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集聚区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是集聚区牵线搭桥,先后和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河南机械设计研究院等30多家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拥有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68个,其中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个,仅2009年就引进高新技术26项,开发新产品78项,申报专利246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名列,被命名为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企业和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三是集聚区与GET集团共同搭建公共创新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CAI/CAE应用水平,实现了产品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为企业产品改造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年来,长垣产业集聚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硕果累累,他们与30多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并聘请各类人才5716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856人,累计申报专利960项、国家授权专利460项、成果转化259项。目前,集聚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已有78家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中14家取得了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三合一认证。
和谐发展――建设富庶文明新长垣
长垣产业集聚区,在产城融合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记者在长垣看到,随处可见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备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与集聚区内的特色产业园地、挺拔林立的高大厂房交相生辉、融为一体。当地村民乐呵呵地对调研组说:“住进新社区的农民与城里人生活没什么两样,环境比城里还好。家里人就在附近的产业集聚区上班,很方便。”
“新社区内路修得平平坦坦,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啥都有。住进新社区的好处说不完。”当地通过大力推进新民居工程,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中共长垣县委*薄学斌告诉记者,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全部由*投资建设。
“我们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长垣县委*薄学斌说。
仅仅是住进了新社区,并不算是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搞集聚区建设,也要让失地农民能够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地处长垣城区与起重园区接合部的高店村支书刘庆生说,全村430多户1700口人,被园区征用了700多亩地,失地村民都及时拿到了失地补偿款,失地劳动力或进厂务工、或经商、或搞家禽饲养,家家没有闲人。现在村民们都盼着工业快发展,这样大家致富的门路就更广了。
集聚区对失地农民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逐步变成产业工人。8年间,累计有数万名农民经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进厂务工变成工人。
一处处花园般的社区、一座座整齐的厂房,都在展示着长垣今日的富庶和文明,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如今的产业集聚区正逐步变成长垣县城区的一部分。今天的集聚区,已经和周围的老城实现了融合,周边群众也因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实现了就业,得到了实惠,赢得了一片赞誉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产业的壮大,面临着越来越强劲的竞争。敢于超越,永争第一的长垣人民,一定会再创新的奇迹。
备案号:豫ICP备20008887号-1